top of page
  • 銅人CopperMan

冬病夏治 三伏貼

已更新:2020年3月23日


作者:洪瑞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針灸科醫師

  • 一、 台灣民眾深受過敏疾患所苦

台灣民眾中,約超過 10% 受氣喘所累,另有 25-40% 受過敏性鼻炎之苦,且比例似乎逐年上升。


常見症狀例如:鼻癢鼻塞、流清涕,甚至胸悶喘鳴、咳嗽等症狀,往往隨著濕冷氣候、生冷或刺激性飲食、環境等因素,而有所加重,反覆的病情往往影響生活品質、學習狀況,造成生活各式的困擾。


此外,若是作息不正常、熬夜、倦怠,或是長期緊張焦慮等,也容易加重過敏疾患的症狀。


  • 二、 三伏貼,中醫怎麼看呢?

中醫認為,過敏性疾患大多與身體的寒熱失調有關,部分是因為體內陽氣不足、或是蘊藏過多寒氣,而分為虛寒或實寒等體質。隨著四季節氣轉換,當氣候變冷時則易引動體內的寒氣,從而加重相關症狀。


中醫因此衍生出許多相應的治法。早在先秦‧《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即提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描述春夏是順時養護陽氣的好時機,而三伏貼亦是常聽聞的方法之一。


類似治療在中醫古籍記載甚多,最詳細的是在清朝‧《張氏醫通》:「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未有不應。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往往獲效…調塗肺俞、膏肓、百勞等穴。…十日後塗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即提到可在「三伏」中用穴位敷貼藥物進行治療。


由此可知,穴位敷貼的發展甚久。希望在特定日期用部分辛熱藥物,例如白芥子、細辛、薑汁等,敷貼在連通肺系穴道上給與刺激,例如:肺俞、定喘等,藉以將藥物熱性透到體內,以均衡寒氣過盛的情形。


至於為什麼稱之為三「伏」日?又為什麼希望能在這三天加強治療呢?


根據《曆忌釋》︰「伏者何也?金氣伏藏之日也。四時代謝,皆以相生…立秋以金代火,金畏於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曰伏也。」。五行中的金,對應到五臟的肺,而天干中的庚日屬金,乃火氣益熾、金氣潛伏的日子,故稱「伏日」,以治療肺疾。且三為陽數,現代一般都以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以及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三伏貼日期。


另有一說,這時氣候最為炎熱、陽氣最旺,體內陽氣呼應向外耗散最盛,此時皮膚腠理開泄、榮衛通達,便於藥物吸收,故選擇庚日敷貼穴位,將藥物及外界熱性藉庚日陽氣潛伏之勢順勢帶入人體中,以溫散寒邪、緩解症狀。藉夏天的陽氣治療冬天的疾病,故稱「冬病夏治」。


  • 三、 傳統理論用現代科學驗證

隨著時代演變,傳統醫學也受到現代實證的挑戰與驗證。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顯示,三伏貼可以緩解氣喘與過敏性鼻炎相關症狀。例如國際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證實過敏性鼻炎患者在敷貼療程後,相關的噴嚏、鼻癢、整體健康狀況、活力都獲得進步。


國際期刊《Medicine》在分析數據後,證實氣喘患者的咳嗽、哮鳴、呼吸短促、胸悶、肺活量甚至吐氣速度等都可改善。部分研究也指出,若能連續敷貼三年以上,更可有效緩解症狀。

  • 四、 三伏貼常用穴道及注意事項

一般而言,三伏貼常選用與肺系相通的穴道,例如:大椎穴、肺俞穴、定喘穴等,也依個人體質選用部分穴道,如:腎俞穴、脾俞穴等等,以調整病患體質。


因選用溫熱、刺激性的藥物敷貼穴道,所以治療後皮膚感到微熱、微癢、刺痛為正常現象。有少部分的人,因為皮膚刺激而留下色素沉澱痕跡,但多可於一個月內消除而不需擔心。


敷貼日也需避免太陽曝曬,避免皮膚灼傷。


治療期間也應減少食用刺激性食物,例如:烤炸辣食品、蝦蟹芒果等,以免增加皮膚過敏機率。也應避免食用生冷食品、或接觸濕冷環境以影響療效。


雖然三伏貼對於過敏性疾病具有不錯的效果,但各人體質不同,仍需醫師評估後再行穴位敷貼,以確保安全。


(首圖來源:Unsplash

47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