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銅人CopperMan

淺談中醫藥在膽結石疾患的治療角色

作者:張鈺鑫(台中全德中醫診所院長)


關鍵字:膽結石、中醫、中藥、膽囊炎


我有膽結石,咁愛去手術提掉膽嗎?

「醫生啊,我這次體檢發現我有膽結石,最大顆已有0.4cm,但是平常時也沒啥不舒服,有需要去手術拿掉膽嗎?」

臨床上膽結石算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在台灣一般人的盛行率為5-10%之間,好犯於中年以後,若只考慮大於50歲者則達11.25%,而大於65歲則高達15-20%,且近年來盛行率有逐年增高趨勢,所以常會聽到患者有這樣的疑問。


為什麼我平常時攏無無舒服ㄟ症頭?

由於近年來超音波檢查的普及,而超音波對0.2cm大小的結石已有95%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因此大部分的膽結石被診斷時患者都沒有特別不適的症狀。據研究統計指出無症狀的膽結石患者,其五年內產生症狀的機率約10-20%,即每年約有2%會產生症狀,其中包括每年約有0.3%可能產生膽道相關的合併症。這些發生過症狀的膽結石病人中約有50%會在一年內產生第二次症狀;但也有30%病人終生只發生過一次症狀。

膽結石患者平時在未引起梗阻或繼發感染時,可無明顯症狀,或表現為慢性膽囊炎的症狀,如上腹部不適,腹脹,噯氣等非典型的消化系統症狀。

根據研究,無症狀的膽結石一旦變為有症狀,但尚未演變成嚴重併發症,如膽囊結石阻塞膽囊管時,其表現為膽絞痛,可呈現出右上腹疼痛,且為陣發性絞痛,可向肩部放射,伴有噁心嘔吐。

但若更進一步合併有急性膽囊炎時,則腹痛為持續性,陣發加重,常有發熱或發冷發熱,少數患者甚至可能出現黃疸。

中醫藥在膽結石的問題上能幫我什麼忙?

膽結石疾病治療方法的選擇,要根據患者的年齡、全身情況、發病原因,以及結石的位置、大小、伴隨的病變等,進行合理的搭配。

由於無症狀的人終其一生可能都不會有症狀,因此針對無症狀的膽結石患者目前的治療建議傾向是不施行預防性膽囊切除術,採用定期追蹤的方法進行觀察,等有症狀再進行治療。

一旦轉為有症狀者,38-50%的病人每年都會復發膽絞痛,並且每年都有1-2%的機會會產生併發症(如急性膽囊炎、總膽管結石併發阻塞性黃疸、胰臟發炎等)。故有症狀者,均建議要接受積極的治療。

中醫藥對膽囊結石及其伴隨出現的膽囊炎、膽道功能紊亂,甚至切除膽囊後的膽道、胃腸功能的改善均具有重要的角色。中醫臨床針對以膽絞痛為特徵的膽囊結石或膽管結石的急性膽囊炎發作期或間歇期,主要分為氣滯、濕熱和毒熱三型進行辨證處方治療。

針對膽管結石小於1cm左右,膽管下端無狹窄,膽管或肝管多發小結石,手術後膽管殘餘結石,較小的膽囊結石及膽囊舒縮功能較好者,可利用中醫藥控制膽道感染,促進膽汁分泌和改善膽道功能,以促進膽石的排出。臨床上根據辨證論治,採用疏肝理氣、清熱利膽及通裡排石之法。此外,可搭配十二指腸鏡下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ST)以解除總膽管下端狹窄,有助於結石的排出。

大量臨床及實驗室研究證明,利用利膽中藥可以抗感染、增加膽汁流量、改變膽汁的成石性,因此廣泛應用於膽結石術後某些併發症、殘餘和再生結石的問題。因此,對於局限性的總膽管結石,可利用內視鏡微創治療技術進行取淨結石、充分引流炎性膽汁、降低膽道壓力,再搭配中醫辨證論治改善肝功能、促進膽汁分泌、加快黃疸消退及促進炎症反應恢復,而且研究證實術後長期服用疏肝止痛、清熱利膽中藥,將有助於減少結石的復發

39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